社会生活噪声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,每位市民既是潜在噪声制造者,也可能成为受害者。防治噪声污染既是普惠性民生工程,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。入夏以来,持续高温天气催生居民早晚户外活动高峰,商贩叫卖、餐饮喧嚣、夜间施工等声源叠加,噪声扰民问题呈高发态势。
为切实还静于民,连日来,随州高新区综合执法中心主动作为,通过"普法+约谈+巡查+技改+检测"五位一体综合治理,构建全天候、全链条"静音防护网",全力打造和谐宜居的高新生活环境。
严管夜间施工 筑牢"静夜屏障"
该中心持续深化"深夜守护"专项行动,建立工地动态管理台账,对辖区30余处在建工地实施全周期监管。通过"三步工作法"实现精准管控:一是前置普法,系统宣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》,明确夜间施工法律红线;二是规范审批,对确需连续施工的特殊工序,督促建设单位依规办理《夜间施工许可》并张贴《施工扰民告知书》;三是强化巡查,实行"固定值守+随机抽查"双轨制,每晚10点启动全覆盖巡查,对违规作业依法责令停工并清场处置,切实守护居民深夜安宁。
强化综合治理 打造"静音街区"
该中心聚焦市场、学校、医院等噪声敏感区域,创新实施"静音红线"管理制度:一是源头防控,执法人员向200余家经营主体发放《经营噪声防控告知书》,明确禁止使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,严格限定音响设备使用时段(21:00至次日7:00全面禁用);二是错时管控,建立"早市(6:00-9:00)+夜市(18:00-22:00)"双时段执法机制,在万达夜市等重点区域设置党员先锋岗,实行定人定岗值守;三是畅通渠道,构建"10分钟应急响应"机制,通过公开执法联系方式,确保噪声投诉第一时间发现、第一时间处置,形成全民参与的共治格局。
深化源头治理 实现"双向减噪"
该中心针对空调外机、冷却塔等设备低频噪音问题,创新实施"三步工作法":一是科学勘验,组织专业力量对噪声源进行精准检测;二是技术改造,指导企业加装隔音棉、减振垫等降噪设施,推广时控开关实现分时段运行;三是权威验收,协调市生态监测站开展专业检测,向居民和企业双向出具检测报告,以最小改造成本实现"居民减噪、企业减负"的双赢目标。
通过系列组合拳,高新区工地施工更规范、市场经营更文明、设备运行更静音,居民"耳畔烦恼"显著缓解。
该中心负责人肖先超表示,将严格落实《随州高新区生态环境满意度提升行动方案》,持续巩固治理成果,健全"宣传-执法-监测-反馈"闭环管理机制,推动形成政府主导、企业负责、公众参与的噪声共治格局,让"静美高新"从理念变为现实,持续提升群众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