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政务关切>投资资讯
【湖北日报】创新引领 技改提能 链群协同——随州工业追“新”逐“绿”
  • 来源:湖北日报
  • 编辑:高新区融媒体中心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12-26 09:17
  • 审核:高新区
  • 【字体:

    20日,《湖北日报》聚焦随州工业,坚持绿色低碳路径,赋能科技创新动力,打造链群协同模式。

  创新引领 技改提能 链群协同 随州工业追“新”逐“绿”

  11月10日,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,明确推动高端化升级、数智化赋能、绿色化转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。

    如何抢抓战略机遇、打造产业新高地?

    当前,随州工业正坚持绿色低碳路径,赋能科技创新动力,打造链群协同模式。

  随州高新区青春化工园区内,湖北犇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期生产和二期建设同步推进。

  创新引领——“小巨人”1.5亿元购买科研成果

    12月11日,位于随州高新区青春化工园区的湖北犇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,生产、建设齐头并进。

   “预计今年产销同比上升10%以上。”犇星新材料公司董事长戴百雄认为,企业效益再创新高,是多年来重视科技创新带来的必然结果。

    犇星新材料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,专注于新能源锂电材料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,2021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在精细化工细分领域,该企业多项产品突破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,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

    2022年11月,随州市政府与武汉科技大学举行市校合作签约仪式,武汉科技大学相关科研项目负责人与随州6家企业签订横向合作项目。其中,湖北犇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订1.5亿元技术转让费,与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开展多孔硅项目技术合作。

  如此大手笔让不少人提出疑问:科研成果“纸变钱”,企业为何愿意花费亿元买单?

    该公司董事长戴百雄介绍,多孔硅应用于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负极,可显著提升锂电池容量,而多孔硅作为改善锂电池容量的关键材料,具有极高的技术难度和巨大的市场前景。    

   “双向奔赴”的另一边,是深耕锂电池负极材料10余年的武汉科技大学研发团队。

    该团队在锂电池电极材料、超级电容器等领域拥有30余项专利,开发了多孔硅负极材料,掌握多孔硅形貌调控、体积膨胀和高效碳复合等核心技术。此次技术转让成果,或使该公司新能源储能材料5年内达到200亿元以上产值。

    今年,从科技成果的“金种子”起步,犇星新材料公司逐步搭建起科研平台,整合前沿技术资源,再次为企业注入新动能。

  11月,该公司被省发改委认定为“环境友好型塑料改性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”。该中心重点面向高效绿色、性价比优良的塑料热稳定剂和生物降解材料等产业应用需求,针对产业“卡脖子”技术进行攻关突破,可带动整个产业的产品提档升级。
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